對很多人來說創業是一件既浪漫又讓人很興奮的一件事情,創業也是一件風險極高的事情,在台灣創業的成功率老實說並不高,但為了降低創業的失敗率,瞭解並避開常見的創業失敗原因是很重要的,很多創業者往往不自覺就栽在下面這幾點裡面,不知不覺慢慢就走向衰敗,因此強力建議這篇文章要好好讀過幾遍,並時時刻刻檢視提醒自己有沒有犯了以下的錯誤!
內容目錄
常見的創業失敗10大原因
第十名:團隊管理不當
第九名:大公司做法帶入小公司使用 (殺雞焉用牛刀)
第八名:盲目擴張
第七名:憑感覺做事,市場資訊不足
第六名:太過完美主義,應該優先驗證商業模式:確定有人會買單再說
第五名:與創業夥伴不合
第四名:創辦人凡事都要自己來
第三名:創辦人「太懶」,沒有急迫感
第二名:創業資金不足
第一名:商機評估錯誤/未確認市場需求
結論
常見的創業失敗10大原因
第十名:團隊管理不當
很多創業老闆因為沒有管理經驗,加上第一次創業的關係,常常會有朝令夕改的情況發生,若是一人公司的話是無所謂,但若是有好幾位員工的話,則會讓員工無所適從,就算管理經驗豐富,但也不代表過去的管理經驗能夠套用在自己創業的公司上。
若沒有建立一套合理、具彈性、有效率、且能夠「自動導航」的制度,無形中會浪費公司許多資源,也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
第九名:大公司做法帶入小公司使用 (殺雞焉用牛刀)
很多創業老闆之前在大公司工作,也擔任要職,瞭解很多大公司的經營方法,但是大公司的經營方式不一定適合小公司使用,大公司有許多的資源和資金可以運用,但小公司沒有,若凡是比照大公司的方式來經營小公司,很容易造成資源分配錯誤的問題,或是資金花費比例不均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該花的花太少,不該花的花太多。
第八名:盲目擴張
很多創業老闆在創業初期賺到錢之後,會覺得公司前景一片看好,因此開始盲目擴張,如:將辦公室擴大、增加太多員工、進貨量大幅增加、開始展店、做中央廚房、建立自己的工廠…等,做很多花錢的事情,而非審慎評估市場再做決定,因此只要業績一衰退、市場需求降低、新的競爭者進來、或是類似新冠疫情的事情發生,往往都會因為財務控管不當的關係造成倒閉。
案例:展店太快周轉不靈 大八餐飲驚傳跳票千萬關分店
第七名:憑感覺做事,市場資訊不足
很多創業老闆並不會用心去了解競爭對手的經營狀況,也不去仔細分析競爭對手的經營策略,不清楚競爭對手下一步會做出什麽行動和策略來打擊自己,一味憑自己的感覺做事情,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和做出錯誤的投資,被競爭對手和市場給淘汰。
第六名:太過完美主義,應該優先驗證商業模式:確定有人會買單再說
精實創業並驗證客戶需求的「最精簡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簡單來說就是用最低的成本來驗證市場需求,商品和服務不一定要在最完美的時候才在市場上推出,只要雛形出來或是有原本功能的60%就可以來測試看看市場反應了,一來可以看看市場上是否有這個需求,二來還可以得到消費者的實際回饋,再做出產品/服務的改善,邊做邊修正才是比較健康的做法。
很多創業者通常會認為自己的東西最棒,推出之後消費者一定會買單,所以希望自己的商品是完美且功能齊全之後才願意推出上市,而且會認為推出後一定會一炮而紅,所以在推出前都會很慎重,還會想說要不要開記者會?或是舉辦盛大開幕的活動,但事實上是絕大部分的消費者根本就不會在意和關注你的商品是否是最佳的完美狀態,而且很多人對這個商品或服務根本就沒有興趣,因此建議創業者初期在測試市場時不要抱持著「完美主義」,就像Facebook、Google當初剛推出時,也不是那麼完美,也沒有那麼多人關注,也是一路將使用者的回饋做修正和改善,慢慢愈做愈好的。
對於零售業者或是做品牌的創業者來說,「顧問你提到Facebook好像跟我做零售業沒有什麽關係,有點不切實際」,其實這些概念都是通用的,換個說法,很多零售業的老闆會覺得我的眼光很好,挑選的產品一定會大賣,所以一開始就很有信心花大錢進貨或是投入很多資源開發產品,最後結果市場不買單,造成一大堆庫存賣不出去。
其實有一個好方法,可以簡單花一點成本就可以測試市場反應,就是做幾張精美的商品圖片,訂好價格後,直接投放FB/Google廣告,看看有沒有消費者對這個商品有興趣,願意預購,等有一定的量之後再去生產或進貨即可,這樣連初期的庫存都不需要了。
第五名:與創業夥伴不合
很多創業老闆資金不足時的第一個想法是找合夥人,但也很多合夥公司在公司經營漸漸進入軌道之後跟合夥人拆夥,最主要的原因通常都是因為「錢」,賺錢時會吵著錢要怎麽分?怎麽使用?虧錢時會互相埋怨指責對方的不是,在要好的朋友或是親人都有可能會發生這種情形,因此在創業合夥之前一定要先把規則和約定白紙黑字寫清楚,這樣將來遇到爭議時才有依據,不會各說各話。
延伸閱讀:創業想找人合夥要注意的10大事項?創業合夥要注意哪些事項?
第四名:創辦人凡事都要自己來
凡事自己來 = 效率低 = 進度慢 = 把賺錢的時間往後延,因為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若創辦人凡事都要自己來或是自己學,這樣只會讓公司主要業務的進度延宕,開一間公司有太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要做,而且創業會遇到的問題千百種,若每件事情都要自己花時間研究、處理,會容易走許多冤枉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與金錢來買經驗。
重要的事情建議要自己做 ,若不會做就找專業的人做,但自己要去了解來龍去脈
不重要的事情,外包給別人做
創業者的時間真的非常寶貴,有一個方法可以讓你有感,就是把你之前的年薪換算成你每分鐘多少錢,這樣就很有感覺了。
如:年薪百萬的人,一天算工作時間8小時,一個月工作22天,一年工作264天,每分鐘的成本是7.9元,你發呆看劇1小時,成本就要474元,自己花時間研究和處理不重要的事情的成本就更可觀了!
第三名:創辦人「太懶」,沒有急迫感
有些創業老闆創業後的心態跟在當員工時一樣,一樣過著朝九晚六的生活,下班就是下班,而不是努力要將公司的業績做起來,實際上只是滿足了當老闆的虛榮心,而不是真正把自己當成是創業者,創業初期時間真的不夠用,而且還要應付各種不定時會出現的突發狀況和各種鳥事,很多創業者都是因為「懶」,而不知不覺把時間浪費掉,錢也燒光了。
第二名:創業資金不足
創業資金的多寡與給你的創業時間和規模有關,資金充裕你給你自己的創業時間也相對比較多,像有些創業者就準備了一年以上的資金來燒,因此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問題都可以不斷地做調整,壓力也會比較小一些,若資金不足的話,可能前三個月沒獲利就準備要倒閉了,因此有些創業老闆就會開始慌亂手腳,為了要生存,開始做商品降價、亂投網路廣告…等各種減損毛利和增加花費的事情,這樣不僅是會打亂市場價格外,也會把自己的品牌或是通路做到死胡同,價格降低了,未來要調價會很困難。
常常聽到的「黑字倒閉」也是因為週轉金不夠的關係,明明企業有賺錢,有訂單,但可能因為貨款被押60天票期(60天後才能領到錢),或是太多資金押在產品庫存上面,導致現金不足的關係無法支付其他貨款、薪資、租金等費用支出,進而黑字倒閉。
※很多大型公司的合作條件之一是月結60天以上,不同意就沒辦法合作,因此為了做生意只好不得不配合。
延伸閱讀:完整解析 2021年最新 創業資金、政府各項創業補助與創業貸款 總整理
第一名:商機評估錯誤/未確認市場需求
創業的類型有很多種,有些是以技術導向為主的IT產業、有些是專業服務業、有些則是走零售業,自己批貨或是OEM/ODM做自有品牌來販售、有些則是做餐飲業,每種創業類型對於市場需求確認的重視程度不一樣。
很多技術導向的創業者,通常都會認為自己的技術獨特,市場唯一,因此想要做為一個創新的領導者,如:開創一個台灣的Uber、台灣的Facebook,對於新創業者來說,真的不太建議做市場領導者,原因有二個:
沒有確認清楚市場需求,到底這項服務會有多少人願意買單?這個需求會不會只是自己覺得好而已?
教育消費者需要花非常龐大的金錢和時間
很多創業者的主觀意識都非常強烈,通常會認為自己的點子是最棒的!想解決的痛點都很精準,消費者看到了一定會馬上付費買單,但若沒有實際去確認市場需求、實際測試市場是不會知道這個點子倒底可不可行,而且創業資金能夠讓你測試幾次?能夠讓你測試多久呢?
零售業的話,分為實體商店跟網路商店,實體店的部分要考慮到方便性、商品類型、商圈型態、人口數、消費力、購買習慣…等等,網路商店則是要考慮商品類型、價格、平台通路…等等,需要評估的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創新很棒!但失敗率高也很燒錢,這是有錢人和大公司玩的市場;
一般平民老百姓創業建議當個跟隨者,風險真的會低很多,等你有錢了,再做創新也不遲。
結論
我一直以來都不建議盲目創業,建議要做好準備再創業,一邊工作一邊創業也是不錯的選項,有穩定的收入可以支撐你的副業,待副業收入超過本業時,再將工作辭掉專心做自己的事業。
創業是一件風險極高的事情,在台灣創業的成功率老實說並不高,但為了降低創業的失敗率,瞭解並避開常見的創業失敗原因是很重要的,很多創業者往往不自覺就栽在上面這10點裡面,因此強力建議這篇文章要好好讀過幾遍,並時時刻刻檢視提醒自己有沒有犯了以下的錯誤!
© 2024 Strategic Vision Consultancy Limited